荆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返回工作室广场]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文章详情

2020年高考作文题有哪些新特点? 体现出怎样的教改风向?

发布者:汪锋 发布时间:2020-07-09 16:01:04 阅读(1349) 评论(0


                    2020年高考作文题有哪些新特点? 

                               体现出怎样的教改风向?

                                                                中国教育报

   2020年高考,全国各省市8套语文试卷共采用了11道作文题,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这些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把握时代脉搏,紧贴时代精神,积极回应了时代重大事件,引导考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巧妙传递了当下社会所普遍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今天,中国教育报特邀请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高校学者和教学一线语文特级教师,从不同维度深入解析,希望从中梳理出11道作文题背后折射出的社会思潮和语文高考改革的新方向。



  命题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和语文学科特性——

   突出作文“以文化人”“文以载道”功能

  “文以载道,字传千古”,是中国古代文人千百年来赓续不断的文化传统。一篇文章反映时代精神、激扬家国情怀,古今中外亦概莫能外。作文既是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人文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全面检测,也是反映一个时代社会思潮的缩影。一道好的作文题,不仅能成为时代的影子,让人终生铭记,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根铸魂,起到以文化人的育人作用。

   反复对比研究了今年11道作文题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长康健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坚持了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紧扣聚焦时代重大事件、弘扬时代精神的一贯特点。今年这11道作文题的共性,是普遍采用材料作文;在材料选择上,今年尤其突出了新冠肺炎疫情和高考改革的特殊背景。在这种特殊背景之下,作文命题可能面临着一个艰难选择:既要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处理疫情防控常态化对自己的影响,以及与自己的联系,又要体现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和语文学科本身的育人属性。”

   和康健的感受类似。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看来,与往年一样,2020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命制,继续秉承了语文“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学科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关注人类未来,发掘文化资源,着重考查支撑考生适应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引导考生涵养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不过,与往年存在显著不同的是,2020年的高考作文,积极反映了时代主题,紧扣全球抗疫等重大事件。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就进入到半个月后的北京卷中;全国新高考卷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将目光聚焦在“战疫”这一2020年以来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11道作文题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既体现了宏大的社会议题,又切合每一位考生的实际,无论是材料内容还是‘任务指令’,甚至包括具体要求,都让高三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既借鉴历史,回归传统,审视个体自身,又观照当下,关注人类,着眼个体和人类长足发展。”华南师范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德初说。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生活性的统一。一份好的试卷,一定是回避不了所谓热点事件的。”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语文教研组长袁学民认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在新时代背景、今年抗疫形势下,如何答好这份特殊答卷,是高考作文给考生和社会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与外部、时代与个人的关系是全国III卷的出题寓意。从题目要求来看,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如何为自己画像’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个好字就要求学生能考虑到今年以来的特殊背景,考虑到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级教师陆平举例说,新高考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和全国卷作文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都把考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考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北京卷作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其实也是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命题突出时代精神,发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育人基因——

   强调考查考生的家国情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它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心声,也是一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今年的高考作文,亦不例外,它打上了当下时代发展的深刻烙印。

 

   湖北省实验中学特级教师许明认为,“这种特点也启示学生平时要多读书,勤思考,感受历史,品评人物,彰显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充分体现高考作文命题‘立德树人’的积极导向功能。”

  将时代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分析说,今年的新高考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了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向考生提出写作任务,引导考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书写中国文化,滋养家国情怀,是今年高考作文的重要考查点。”四川省中学正高级教师黄明勇说,天津卷的“中国面孔”延续了这一命题思路。在引导语中列举到的中国面孔,既有历史文化名人杜甫,也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还有现实生活中平凡的抗疫工作者和快递小哥等,给的情景是2020年的春天,要求考生写出对“中国面孔”的新思考和感悟。显然,这是希望考生能重点书写抗疫背景下的各种中国面孔,这个题目含蓄地涉及抗疫话题,并把这个时事热点冷处理,希望考生能平和地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表达中国精神。

  “天津卷这个题目虽然提到热播的纪录片,不一定每个孩子都看过,但从给的提示语中基本能猜出题意是能代表中国的人物。但如果命题时在评分上对于是否需要考生了解纪录片细节有刚性要求,那么,对于没看过的考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康健认为,“写这篇作文时,如果考生能从中国14亿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国面孔的角度去理解,考生就能把自己摆进去、代入进去,这样,很有可能文章写起来会更真实,不至于泛泛而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对此格外关注,给定的材料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文化资源,着重考查考生的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修为。

    以全国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为例,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认为,材料中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骘,让考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天津卷的作文题“中国面孔”,既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中国科技的世界贡献,也有普通民众的奉献精神,命题者希望借此来引导考生思考中华民族发愤图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

 “全国一卷,以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历史人物如何达成信任、齐心协力成就霸业的历史故事为素材,力图提供中立性的材料,但其实考生能从孔子、司马迁的评价中读出比较强的暗示性和倾向性出来。考生审题后,需要明白这篇作文不是要求写议论文,而是发言稿。既然是发言稿,其实就是论述文,是要让听众接受你的观点的,所以文章必须有自己的观点、比较严密的逻辑性,这可能容易被考生忽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体提示。”康健认为,这种经典阅读材料,具有很强的超越时空性,不受时代影响,而且考生们基本都阅读过,因此从命题的角度来说,很公平。但是,想在短时间内写出区分度,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对于平时喜欢课外阅读的考生来说,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写出好的文章。

  “正所谓谈古论今,论今谈古不相结合,就没有办法体现作文的时代性。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条永远不能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考生要有穿透数千年历史的眼力,也要有胸怀天下的魄力。”黄德初表示,如果能重返高考考场,自己希望碰上这道题。“写好这篇作文,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史基础和阅读视野,并且要能结合对现实的思考,写出自己选择的原因,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很高。但同时这个题目可写的角度也很多,很容易写出思想深度和文采。”

    “除了要求有对象意识、身份意识,有效沟通外,还要求考生在三位历史人物中做选择,实际包含对三人的评价和认知。以此为基点,关联到社会和国家,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很能看出考生思维层次和思考成果,体现一定思辨性和开放性,相较以前唯一性的话题有不小创新。”许明红表示。

   作文材料选择着重测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侧重检测考生语文关键能力

  语文作文究竟该考查什么,向来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康健认为,从学科特性来看,作文对于考生能力的考查,应注重导向性与空间性、公平性、思想性与知识性的融合、教育性与成长性的原则。也就是说,作文既要给考生足够大的表达空间,又要保证给的材料和每个考生的距离是相等的,获取信息基本相同,没有偏向性。同时,命题中还要注重思想性、主题性、知识性的融合,比如今年上海卷的“转折”和江苏卷的“智能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都属于意在题外的试题,文字材料给得少,思辨性、哲理性强,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可供考生发挥的空间大,区分度很大,优秀考生可以引经据典,游刃有余。

   与往年高考作文题稍有不同的是,今年的文体相对多样。发言稿、演讲稿、书信……今年的11道高考作文题中,要求学生以应用文文体完成的就有4道。“这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袁学民说,学以致用,语文学习要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提供具体的样式,满足其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空谈议论。

    “全国卷作文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其实也是疫情背景,考生想写好有一定难度:给出的材料,其实讨论的是疫情背景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命题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的角度来看,这道作文题,给了邀请考生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一个假设,实际上,几乎百分百的高中生是没有这种机会和体验的,但要求考生要写一篇论坛上的演讲稿。我感觉,这道作文题,是要求考生写一篇给听众听的论说文,而不是写一篇无对象的一般议论文。如果考生不仔细阅读,很有可能会忽视这个暗含着的文体要求。”康健说,“这道作文题,对考生的中外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尤其材料最后的寄语隐藏的思想哲理很深,我担心,高中生在缺乏真实感受的情况下,容易把文章写得很空泛。”

   读完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后,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今年命题精选背景熟悉的材料,将所涉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学生生活中能否接触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如北京卷作文“一条信息”取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审题难度不大,但富有思考层次。同时,不回避热点话题。在写作试题中,疫情防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备考过程中普遍关注的热点,这些内容都纳入了高考作文命题的范围,学生对此不陌生。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以今年的作文试题为例,既有过去常见的应用性文体,如全国卷写一篇参加“历史人物评说”主题班会的发言稿,全国卷写一篇“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的演讲稿,全国卷给高一新生写一封“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信;也有新的应用写作形式,如新高考卷要求学生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身份,写一篇“带你走近_________”的主持词。

  今年作文试题还有一个特点,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比如全国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地考查了学生对这两项力的综合运用。

  在高考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看来,这个题目很好地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不仅仅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和社会,更要认识自己。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认为,首先,学生需要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认识自我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一困难,以及认识自我的意义,这三个环节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其次,学生还要运用辩证思维从中提炼出三对重要的辩证关系: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镜子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最后,写作任务将学生拉到生活实践中,一方面促使学生批判性地探究,“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具体内涵是什么;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画好”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上述三对关系。整个作文题的材料、情境和任务设置,就在如何的思考与“画好”的求索中,使学生体会到理论思辨与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

    “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都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所谓文史哲不分家,这样的题目也提醒学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准备。不能只把语文当作可以突击的科目,一味地关注热点,囤积素材,只会让人更扁平。”袁学民建议,对于未来的考生而言,语文学习更要立足中国文化,体现文化自信,与时代变化共鸣共振。不仅要关注经典作品也要关注经典人物,关注时代议题并能够建立和传统文化的链接,一手抓中国文化经典,一手抓时代热点。

    “语文不是一般的学科,它是军,是帅,在所有学科中具有统帅性的作用。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大多采用的是材料作文,而且往往多是采用偏重写带有议论文性质。之所以多采用材料作文,好处是能比较容易地把导向性和暗示性隐藏起来,一般不会出现不同地区考生写的作文大同小异。缺点是,往往容易限制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康健认为,像描述蒸汽机工作机理这样的和科学相关的说明文,其实对考生学习其他学科,作用非常大。今后,高考作文命题可以通过小作文、微作文等方式,适当加大这方面的文体的考查,以牵引未来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文 | 中国教育报记者 柯进 万玉凤 梁丹




写评论

还能输入140个字

最新评论(0)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